温州压力容器抛光机品牌资讯 | 温州压力容器抛光机品牌新闻 | 温州压力容器抛光机品牌图片 | 温州压力容器抛光机品牌百科 | 温州压力容器抛光机品牌博客 | 返回首页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朱国栋/温州报道
温州鞋业的煎熬,只是温州传统轻工产业的一个缩影
温州鞋俄罗斯被扣事件已经沸沸扬扬,中国政府及时出手,让温州商人在绝望中又看到一丝希望。扣鞋风波,温州人在俄罗斯并非第一次遇到。2004年2月10日,俄内务部警察以无合法的报关手续为名,查抄了艾米拉贸易市场内中国商人货物,当时被拉走的中国货物价值上千万美元,也主要是产自温州的中国鞋。宿命般的厄运,揭示了温州鞋革业的困境,也暴露了温州传统产业的尴尬。无论是温州民间还是官方,似乎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一场静悄悄的温州转型运动,从民间到官方,不约而同地展开。
据温州市鞋革协会透露,俄罗斯当地时间3月12日晚上被拖走的鞋革,共有100多个集装箱,价值近亿元。涉及温纳斯特鞋业、佰斯特鞋业等20多家温州鞋企。两次“俄罗斯扣鞋事件”,俄国警方的理由均是华商货物没有通过正规的报关手续入境、货物属走私物品。这个理由主要是针对中国商人“灰色清关”而来。
事件发生后,温州市政府、当地鞋业行业组织立即和国家商务部、外交部取得了联系,递交了报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也向俄方交涉。尽管最终结局不得而知,但据媒体报道,被没收的一些温州鞋子已开始在俄罗斯市场上出现,这说明俄方已在处理这批货物。3月22日,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海关总署、民航总局、浙江省外经贸厅、温州市外经贸局、中国皮革协会、鞋商等八方代表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商议扣鞋事件。
《瞭望东方周刊》与赴京的两位鞋商代表取得了联系,但他们都表示,按照商务部的意见,会议内容暂不能透露。稍后,记者从商务部公告得知俄罗斯愿意协商解决问题。
连日来,一直在协调此事的温州市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在电话里显得有些疲惫,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最希望的是中俄贸易的正常渠道畅通,温州鞋商也应从此事中吸取教训。”
朱峰还透露,在商务部欧洲司“紧急会议”之后,温州也将召开在俄经商鞋企大会,旨在总结吸取该市企业在俄罗斯经商的经验教训,再结合商务部本周紧急会议相关内容,商讨出有效规避俄“灰色清关”的良策。目前在俄鞋商大会的有关具体事项还未敲定。温州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津龙认为鞋商也该检讨自己的做法。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无论在什么地方做生意都要遵守规则,不要有机会主义的想法。”
和温州鞋商打了至少5年交道的外贸商人张宇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温州的外贸鞋业都是栽在低档次、低成本扩张上。”
温州鞋业的煎熬,只是温州传统轻工产业的一个缩影。几乎所有的温州产业,都存在着利润越来越薄、恶性竞争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产品在市场占有了较高份额,但利润额却微乎其微,一家中型工厂创造的利润,可能还不及品牌商付给欧美设计师的工资。随着传统轻工产业的回报率降低,各种生产资源的紧缺,温州市的经济发展开始减缓,从2002年起,温州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处于浙江省靠后的位置。
行业自救
温州传统产业困境重重,业内精英也开始反思产业发展的战略,以求自救。温州锁业是第一个,他们的做法是规模企业强强联合,成立“锁业托拉斯”。2月21日,中国最大锁业企业联盟——温州强强集团,成功收购了河南郑州的一家锌矿,延长了产业链,并确保了重要原材料的供应。
强强集团是温州乃至中国第一家由规模民营企业合并而建的民企联合体。强强集团于2003年5月由温州8家锁业企业自发联合组建而成,外界把强强集团称为“行业托拉斯”。
事实上,温州强强集团8家加盟企业之所以能走在一起,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温州锁业产业面临的困境。
温州强强集团总经理胡进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温州锁业几十亿元产值是由500多家锁企做出来的,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很少,而广东一家锁企就有三四亿的产值,附加值比我们要高。更不能和世界先进锁业企业相比。”事实上,通过强强联合改造传统产业的做法,已得到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这一经验开始在别的行业推广。
温州市是全国最大的不锈钢钢管生产基地,共有170多家不锈钢生产企业,不锈钢钢管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其中无缝管更是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但这些不锈钢生产企业都存在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设备陈旧的问题。温州的不锈钢业也有意借鉴温州锁业的经验。华迪钢业集团等9家温州不锈钢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了浙江中特钢业集团有限公司,初步确定注册资金为人民币6600万元。
浙江中特钢业一期工程主要包括40万吨的不锈钢棒线材和40万吨的宽卷板。根据初步估算,一期工程总投资约为15亿元,规划用地2000亩,年产值可达到150亿至200亿元。
温州转型
温州传统产业的困境,引起了温州市高层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以来,温州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与规划,可以看出温州政府的思路正在转变。观察人士认为,温州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不干涉主义著称的行政治理格局正在转型,政府主导的色彩越来越浓。招商引资被温州市委列为“一号工程”。温州市召开招商引资千人大会,温州市委提出今年要重点“解三难、打三仗”,其中的两个“难”就是产业“低、小、散”难题和招商引资难题。随后在温州市“两会”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月19日至21日,温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领百人考察团,前往上海松江等地重点考察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3月22日,一号工程启动还不到一个月,招商引资战果已初显。正是在这一天,香格里拉酒店等七大招商项目开工,投资总额约达1.36亿美元。
许多温州企业家戏称,温州什么都缺,缺电缺水缺民工,就是钱不缺。而且改革开放后,温州作为典型的内生型城市,整个温州几乎没有什么外资企业,为什么一夜之间,温州如此迫切的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了呢?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的话直接回答根源所在。王建满在任杭州市委副书记、萧山区区委书记时,萧山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萧山还曾列为“台商最佳投资地区”之首。
这位新任市委书记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招商引资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有人用这样一个比方揭示了温州招商引资以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如果是发展温州传统轻工产业,500个工人、100亩土地、500万度电,一年创造的GDP可能只有1亿元,如果换作产业档次较高的外资,这些资源创造的GDP可能有10亿元。”除了将招商引资作为温州市一号工程之外,扶持新的支柱产业也成为温州的战略选择。
3月初,温州市政府原则通过了《温州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及总体布局规划》。按照规划,温州石化基地将选址该市东部海岛洞头县大小门岛,总规划面积9.38平方公里,预计今后10年将投资近30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逾350亿元,石化产业将成为温州经济“新兴”的支柱产业。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将石油化工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解决“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尽管这些举措引得叫好声一片,但外界也有质疑的声音。
对于招商引资的质疑,主要集中为温州不缺乏资本,而且产业结构调整成功也不乏先例,诸多“中国名牌”就是例证,难道外来的和尚一定会念经?
对石化工业规划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温州没有石化工业基础,别说和石化工业重镇宁波无法相比,连嘉兴、绍兴等城市也差距很大,圈个岛作为化工园区,投资者会买账吗?